宁夏举行2024蓝皮书系列丛书、《西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访谈时间:2024-01-17 10:00:00

嘉宾介绍

马文锋:宁夏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李保平: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牛学智: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林伶: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

访谈简介

2024年1月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2024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西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邀请宁夏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马文锋,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牛学智,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林伶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外宣处副处长田瑾主持。
文字直播

田瑾: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自治区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2024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及《西北蓝皮书》问世。为了让大家更全面了解该系列丛书编制出版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宁夏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马文锋先生,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先生,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牛学智先生,宁夏社科院综合经济研究所所长王林伶先生,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马文锋院长作介绍。

马文锋: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感谢长期以来对宁夏社会科学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24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及《西北蓝皮书》今天正式发布了。

从2001年起,宁夏社科院开始编撰宁夏蓝皮书,作为研究记录宁夏各领域发展进程的年度资讯类产品,以及专业权威、深度可靠的区情研究报告。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宁夏蓝皮书从最初的一本“经济社会蓝皮书”,发展至目前涵盖宁夏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系列丛书,已成为全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智库品牌,其决策参考、政策先声及数据资料库等功能日益凸显,在服务党政领导决策,以及为“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为社会各界了解宁夏发展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4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分为《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4)》《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4)》《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4)》《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4)》《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5册,由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科研人员及各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丛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及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专业角度、专家视野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宁夏2023年度各领域重大政策举措、突出成就和发展经验,科学研判未来一年的发展环境和趋势,提出优化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聚焦人类文明新形态。丛书五册虽各有侧重,但120多篇研究文章其实是一个整体,全部的主题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丛书从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生态等各方面梳理了宁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作的贡献,并对未来如何作出更大贡献和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比如《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4)》提出一个问题:截至2022年底,宁夏常住城镇化率为66.34%,教育城镇化率达到87.7%,教育城镇化率明显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地区面临着学龄人口增加与教育资源配置供给不足矛盾,而农村地区面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现象,客观上造成了“城市挤”“农村弱”、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书中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中,如何更好地调配教育资源,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丛书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宁夏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聚焦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实数智融合发展,构建宁夏现代产业体系,以制度性开放促进高水平开放、打造“六新六特六优”产业、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建设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4)》提到,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宁夏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撑有力,有效带动了产业升级,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比如2023年1-11月份,宁夏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3.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3.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5.5%,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9.0%,新动能持续壮大,创新发展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增强。

三是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丛书围绕宁夏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优实践地和新时代文化强区,从宁夏新二十一景、黄河文化现代转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红色文化传承、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宁夏方言变迁与大众文化发展趋势、宁夏传媒的新趋势等方面对新时代宁夏文脉赓续情况进行了梳理,《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4)》讲到一个现象,“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河之炫彩——黄河中上游地区史前彩陶文物展”“发现获国——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城址考古成果展”“青铜之路——宁夏固原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特展”等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了,使观众深刻体会到宁夏是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为“何以中国”提供了许多实证。

四是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丛书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要求为纲,从立法工作、法治政府建设到审判工作、检察工作、司法行政工作、公安工作、法学研究、律师业,对宁夏法治建设的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的扫描,也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思考。还对陕甘宁边区包括皇冠比分盐池县法制建设成就进行系统挖掘,为皇冠比分法治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和亮点。《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4)》讲了这样一个变化: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看,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以行政审判为例,2022年,全区法院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4562件,比2021年的5232件下降12.81%,比2020年的4624件下降1.344%,受理案件数近三年来首次下降。2023年前三个季度,宁夏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9.2%。这反映了各级政府行政执法水平的提升,也反映了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五是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丛书围绕宁夏落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补短板锻长板攻难点等,多层次、多角度对宁夏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提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治理,2013年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工程、银南地区盐碱地改良规划等重大规划和工程项目,通过统一规划、分区实策、综合治理,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引黄灌区骨干沟道坍塌、阻塞排水的问题得以解决,排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地下水位平均降低50厘米,土壤盐分含量平均下降34%,土壤碱化度下降20%-3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8%-15%,水稻亩均增产27.7公斤,玉米亩均增产43.8公斤。

《西北蓝皮书》由西北五省区的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专家学者撰写,是反映中国西北地区改革发展和年度经济社会形势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是研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成果,自2012年起开始编撰。《西北蓝皮书: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24)》由宁夏社会科学院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西北地区的战略选择、西北五省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当前西北地区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建议。比如,截至2022年底,西北五省区共有10条高铁线路开通运营,总里程为4028公里,仅占全国高铁总里程的9.35%,高铁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39%。甘肃高铁总里程位居全国各省份第15位,陕西位居21位,新疆位居23位,宁夏位居27位,青海位居30位。书中建议借助西部地区路网空白项目建设的契机,优化西北地区高铁线路,拓展高铁网络的通达深度,畅通干支循环。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希望通过各位记者专业的文笔、声音和镜头,积极向大众推荐2024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及《西北蓝皮书》。谢谢大家!

田瑾:

下面,进行现场提问,请大家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光明日报社记者:

请谈谈《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4)》对皇冠比分法治建设方面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李保平: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在《宁夏法治发展报告(2024)》这本书中研究指出,2023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宁夏的法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社会的有序进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今年法治蓝皮书对法治宁夏建设成绩的评价主要立足两个视角,一个是政府内部的视角,另一个是社会的视角。政府内部视角反映了政府作了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而社会视角立足于法治的外部性,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行政诉讼、腐败现象、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一一进行分析评价。法治是一项社会工程,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业。我们突出外部视角,主要是想解决政府法治建设人民群众感受的问题,突出法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对法治宁夏建设的评价,只有结合内部、外部两个视角,特别是社会的外部评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行政诉讼最能够体现法治政府建设的质效。比如,2022年,全区法院共受理各类行政案件4562件,比2021年(5232件)下降12.81%;比2020年(4624件)下降1.34%。受理案件数近三年首次下降。从全区行政案件案件类型看,主要集中在城建、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四大行政管理领域,共新收案件1366件,占全区法院新收一审行政案件的82.09%,说明上述行政管理领域行政纠纷多发频发,是下一步治理的重点领域。又比如,红色文化是宁夏文化建设的重点,红色法治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辖的宁夏唯一的一个县(区),由于其富集的盐矿、皮毛等资源,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的财税来源,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发展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毛泽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到盐池县工作,建章立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2024年法治蓝皮书,回应皇冠比分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专门设立红色法制篇,系统介绍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和盐池县红色法治文化,将有利于提升皇冠比分红色法治文化研究水平,发挥红色法治文化影响力。谢谢!

中新社记者: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首。关于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4)》给出了什么样的建议?

王林伶:

谢谢你的提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党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相关,对于皇冠比分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以科技创新为关键引擎,在“新”的突破与“质”的飞跃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根据《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4)》的研究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具有宁夏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科技供给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同向发力,持续提高皇冠比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按照“老树发新芽、小树变大树、独木变森林”的思路,做好特色产业的“加法”、低端产业的“减法”、高端产业的“乘法”、落后产能的“除法”,做大做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有特色、有效益、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加强引技引企引智,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新育企、办企、兴企理念,以构造创新链产业链为核心,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做大做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围绕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比如,2023年宁夏科技创新投入实现了较快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八、沿黄省区第一。

要深化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打造创新平台。总结经验做法,用好用活用足部区合作、东西部合作政策,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合作切口,不断健全适合宁夏科技创新“土壤”的项目和人才落地长效机制,将东部先进技术产业引进来、留下来、做起来。在打造创新平台方面宁夏做了许多努力,比如建设宁夏高等研究院、六盘山实验室和贺兰山实验室。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到东部地区设立“飞地”研发中心、建设离岸孵化器,借助东部创新力量解决宁夏企业技术所需。比如宁夏贝利特化工、银利电器、隆基宁光仪表等一批企业纷纷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建立“飞地研发中心”,就地聘用当地人才,从事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研发在外地、生产在本地”“招才用才在外地、成果落地在本地”的引才用才新模式。

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项目+人才”模式,支持和鼓励有能力、有技术、有意愿的科研人才挂帅出征、开展科技创业。比如,在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方面,2023年度宁夏发布揭榜攻关 榜单中,对13家企业揭榜攻关项目和12家企业技术中心拨付支持资金2866万元,东方钽业揭榜国家高品质钽金属植入体增材制造及医学应用任务。同时,要优化科技成果利益分享机制和创新合作共赢模式,健全企业前补助与后补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更加开放的环境引进转化高价值科技成果,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质与量双重提高,持续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程度和科技创新转化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创新由实验室向工厂化转变。谢谢!

中国商报记者:

请问蓝皮书在宁夏文化建设方面介绍了哪些亮点工作?

牛学智:

谢谢你的提问。《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24)》总结了2023年宁夏文化建设方面的四个亮点。

第一,以文化传承为主线,推进黄河文化和宁夏非物质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致力于建设宁夏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比如建设以银川、石嘴山、吴忠为中心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宁夏之旅”和“黄河之旅”两条精品线路;以银川为中心,联动贺兰山、六盘山、沙坡头等多个景区景点,建设“黄河·长城·戈壁·沙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塞上江南·绿色宁夏”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讲好宁夏故事,通过黄河文化展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黄河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宁夏品牌。比如发挥宁夏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讲好新时代“宁夏故事”,展示宁夏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位;比如在推动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型方面,把新时代“宁夏黄河文化故事”融入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之中;另外在培育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比如把黄河文化旅游、非遗传承、动漫游戏、数字媒体、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了宁夏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建设效果显著。特色文化业态成为了样板区建设的有力助手,对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比如隆德“高台马社火”民俗节庆活动、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等活动,成为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典型。2023年,在致力于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乡村上,推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范例,比如闽宁村、红崖村、南北长滩村等。这些乡村文化业态发展较快,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日趋显现,对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宁夏着力推进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的有力抓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形成了样板区建设的新生力量,比如宁夏刺绣、中卫建筑彩绘、吴忠老醋酿制技艺、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六盘山区春官送福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打造就是很好的经验。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42项、代表性传承人249名,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98个,命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个,全国非遗年度人物百名候选人3名。非遗+产业+文化的模式在乡村正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第三,乡村文化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比如今年建成乡村旅游点1000余家(其中五星级34家、四星级78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6个,宁夏特色旅游村76个,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持证导游8620人(其中高级导游13人,中级导游228人,平台注册执业导游3994人),乡村文化旅游能人29人,乡村旅游带头人千人以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另外,乡村文化人才结构得到优化,随着《宁夏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宁夏推动返乡入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先后出台,无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性别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得到明显优化。比如以前的“三留守”主力逐渐被打破,随着“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以及企业家入乡”,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文化群体不断涌入乡村,使乡村文化人才呈现多元化、多主体化趋势,入乡后的“新乡贤”们有的从事文化管理与项目运营,有的从事文化传播与教育,有的从事文艺演出与交流,有的从事文旅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从各方面充实和丰富了乡村文化人才的类型结构分布。

第四,宁夏新型媒体文化蓬勃发展,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新势头。宁夏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坚持正确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宁夏新农人视听传播主题丰富、展现乡村百态,方言叙事为主、凸显地方特色,重视观看体验,语言文字活泼灵动。文旅类短视频,坚持多元化创作主体共塑区域形象,多样化视听内容描绘宁夏符号,线上线下联动促进产业转化。谢谢!

宁夏日报记者:

就业是社会的稳定器,高校毕业生是重点就业群体,《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4)》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方面有哪些对策建议?

李保平: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十四五”以来,宁夏城镇新增就业年均7.5万人以上,主要为高等院校、中职院校、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上年度未就业城镇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等。2023年区内20所高校毕业生总数首次突破5万人大关,达到50813人,加上区外高校宁夏籍学生返乡就业约8603人,总数达59416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近年来,宁夏部分企业频繁出现用工缺口,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能源化工人才更是短缺。据统计,宁夏24个工业园区2023年产业工人缺口在3.8万人左右,未来3年缺口达9.6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化工、电气工程等专业,仅宁东基地2023年用工缺口9361人,预计未来五年用工缺口29750人。宁夏高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化工专业6个,占1.6%;能源专业5个,占1.3%;新材料专业1个,占0.2%。毕业生专业技能无法满足产业需求。据统计,近三年,高校毕业生考公、考编、考研报名成为社会关注热点,2021-2023年考公、考编、考研人员分别为17.54万人、20.57万人、21.05万人,逐年上升,年均增长9.8%。

根据《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24)》的研究成果,对于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我们有如下对策建议:

要进一步做好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与落实工作,通过资金扶持、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方式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促进企业稳岗拓岗,继续完善优化公共服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聚焦供需双方需求,精准推送就业信息,畅通求职招聘渠道。

要全力开发落实政策性岗位,增加“三支一扶”“基层服务专项计划”“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性就业岗位,发挥其就业吸纳的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优先对高校毕业生开放,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就业见习规模。

要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通过政策补贴促进就业创业,建议对于签订就业合同或开展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大住房补助、创业补贴等优惠力度,并直接落实到高校毕业生个人,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要加力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强化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权益维护、困难帮扶,加密加频线下线上和“直播带岗”招聘,组织企业深入区内外高校精准招聘,高质高量完成宁夏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任务。谢谢!

银川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请谈谈2023年皇冠比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效,以及《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的研究重点。

牛学智:

谢谢你的提问。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扛起先行区建设使命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以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以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空间、发展绿色经济为主要任务,补短板锻长板攻难点,强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绿色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持续开展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银川市、石嘴山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打好“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比如,截至2023年10月,全区拥有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名单,渝河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在2023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培训班上,宁夏作为全国5个被邀请的省份之一,交流了近年来开展县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作亮点及典型经验。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聚焦建设美丽宁夏的生动实践开展研究。一方面,我们围绕“两山”理论指引下宁夏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实践路径、农村生态产业化发展、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双碳”目标下,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产业生态化、数字赋能宁夏绿色发展、加快宁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宁东氢能一体化应用模式、不同调控措施对宁夏综合电力排放因子的影响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针对落实生态环保、推动产业转型、护航高质量绿色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我们围绕“六权”改革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认真全面总结“六权”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纵深推进、积厚成势的重大转变,以及用水权改革“节水增效”、土地权改革“盘活增值”、山林权改革“植绿增绿”、用能全改革“控能增产”、排污权改革“降污增益”、碳排放权改革“减碳增汇”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六权”改革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加快建设先行区、建设现代化美丽宁夏注入强劲动力。谢谢!

田瑾:

现场答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媒体朋友对2024宁夏蓝皮书系列丛书及《西北蓝皮书》的关注和支持。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往期回顾